什么导致充电宝“爆燃”-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7/17 16:08:21
来源:新华网

什么导致充电宝“爆燃”

字体:

  新华网北京7月17日电(记者 丁峰)手机,已然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随着电量焦虑的蔓延,移动充电宝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大数跨境数据显示:2024 年移动电源全球市场规模达163美元(同比增长 .7%),预计2033年扩容至329亿美元(复合增长率8.2%)。另据《2024-2029年中国移动电源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可行性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充电宝生产和消费国,2024 年市场规模达到10.4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

  “罗马仕被召回,刚下单安克充电宝,没想到又‘中奖’了。” 随着网友越来越多类似的吐槽,充电宝行业的“爆燃”问题被彻底暴露在大众视野中。与此同时,绿联、倍思等多个头部品牌也被卷入其中,充电宝行业正经历一场严峻的生存挑战。

  “移动炸弹”频发,隐患从何而来

  移动充电宝是如何成为“移动炸弹”的?

  今年3月20日,从杭州飞往香港的HX115次航班因罗马仕充电宝自燃紧急迫降福建境内机场。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共发生15起旅客携带充电宝在飞机上起火冒烟的事件,较去年同期增长约一倍。

  6月13日,北京20多所高校发布通知,称近期发现20000mAh的罗马仕充电宝比其他品牌型号更易爆炸,相关截图在社交平台发布后引发舆论关注;14日,“北京多所高校禁用罗马仕充电宝”词条冲上热搜第一。

  6月16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开发布《深圳罗马仕科技有限公司召回部分罗马仕牌PAC20-272、PAC20-392、PLT20A-152型号移动电源的公告》,三款产品共计491745台。召回原因是“部分电芯原材料来料问题,极少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过热现象,在极端场景下可能产生燃烧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6月20日,创业板上市公司安克创新在《关于主动召回部分批次基础款移动电源的公告》中表示,“某供应商部分批次的行业通用电芯存在未经批准的原材料变更,可能导致极少数产品在长期循环使用后隔膜绝缘失效,进而引发过热甚至燃烧的安全隐患。”

  两份公告均提及“电芯”,并非巧合。充电宝本质是便携式电池组,由电芯、印刷电路板和外壳三部分组成。电芯是储能核心,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间的迁移实现充放电,其性能直接决定充电宝的容量、充电速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

  北京西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梁惠施告诉记者:“电池引发热失控有内、外部原因。内部方面,异常短路、材料质量差、封装材料不佳或工艺存在漏洞导致漏液,都可能引发问题;外部来看,摔落造成的物理损伤、环境过热阻碍散热使温度超限,也会诱发风险。电池是能量载体,正负极材料反应存储和释放能量,内、外部因素打破平衡,就易导致爆燃等事故。”

  无论是电芯内部隔膜缺陷、破损导致正负极短路,还是剧烈撞击或挤压破坏其物理结构,都会使电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进而引发充电宝自燃甚至爆炸。杭州萧山消防救援大队的实验显示,充电宝短路时,仅10多秒整体温度就能飙升至400℃。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原秘书长刘彦龙表示:“电芯成本占移动电源整机成本的60%以上,一些厂商为追求更高利润,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的电芯供应商。”

  层层外包+价格内卷,行业痼疾浮出水面

  安克创新和罗马仕均将产品问题指向电芯,其电芯供应商均为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

  安普瑞斯是国内充电宝行业的头部供应商,官网显示,公司成立于2014年,由美国安普瑞斯全资子公司与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资设立,主要从事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的生产销售。其客户不仅包括罗马仕与安克创新,还涵盖绿联、倍思、麦多多等品牌。

  安克创新作为从销售充电宝起家的消费电子领域上市公司,其副总裁熊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他们从去年底就陆续发现一些产品出现热失控,并通过公司的电芯实验室检测出正极材料出现问题,但是无法确定是哪批材料,只能通过逆向排查和与供应商的两次沟通,最终才锁定范围,确认电芯材料在代工的过程中有多次变更。

  有业内人士透露,电池代工在业内属于“潜规则”,不仅充电宝行业,手机、新能源汽车等消费品行业均存在这一现象,品牌方借此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投入运营与销售。

  而据科技媒体“差评君”爆料:品牌方将电芯生产交由安普瑞斯代工,安普瑞斯又将两个批次的电芯外包给江西某工厂,该外包工厂违规替换电池正负极间隔膜的原材料,导致隔膜存在失效风险,最终引发充电宝起火爆炸。

  品牌方在重营销轻品控的模式下,与生产方责任脱节、权责不清。品牌方对供应链控制力弱,品控标准执行不一,代工厂良莠不齐,为压缩成本甚至偷工减料,行业“层层外包”的问题暴露无遗。有业内人士指出,过去品牌方可能未建立电化学层面的深度检测能力,当记者询问安克创新过去为何未建立此类能力、行业是否普遍存在此类短板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此外,贴身肉搏的价格战亦是行业痛点。充电宝的电芯分为锂离子电池和锂聚合物电池,锂聚合物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方面均优于锂离子电池,但因成本较高,多数充电宝使用锂离子电池作为电芯。

  以罗马仕20000mAh 22.5W快充充电宝为例,4年前在主流电商平台的日常售价约140元,去年年底已降至69元,输出功率却不断提高,而一枚优质电芯的成本价就接近50元。更有甚者,一些白牌 10000mAh的充电宝在电商平台的价格已低于50元。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市场竞争白热化,品牌为抢占市场不断降价,成本压力层层传导,供应链只能在电芯和电路保护上‘做文章’。”

  针对安克创新称去年底已发现产品热失控、且拆解显示材料以次充好的问题,记者追问“为何未大规模公开召回”“意识到供应商压低成本以次充好时,是否考虑提高费用让供应商选用达标原材料”,截至发稿,安克创新未予回复。

  监管升级,规范产业深度变革

  6月26日,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无3C标识、标识不清晰或被召回型号/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此举导致上述大量充电宝被旅客无奈遗弃在机场,引发质疑。

  中国民航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海军教授向记者解释,民航对充电宝管控更严,并非因飞机上风险更高,主要基于两方面考量:一是锂电池热失控时自身满足火灾三要素,需大量水或高比热容药剂降温,而飞机为减重不会配备此类物资;二是高空若发生锂电池火灾,紧急迫降的时间与经济成本极高,且频发会影响航空公司安全绩效。

  成都的曾女士告诉记者,这是她首次从官方渠道得知充电宝需 3C认证和标识。3C是“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的英文缩写,即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是我国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国家安全及环境,依法实施的强制性市场准入制度。

  早在2015年,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发布《便携式移动电源产品安全认证规则》,明确3C认证原则为 “产品检验 + 初次工厂检查 + 获证后监督”,初期 “产品检验” 的样本由申请人送至指定检测机构。

  2023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对锂离子电池等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的公告》,明确自2024年8月1日起,未获得3C认证的充电宝及电芯,不得出厂、销售、进口或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政策效果显著:2024年抽检样本量从2023年的 18批扩至50批,不合格率从44.4%(8批不合格)骤降至4.0%(2批不合格),降幅达91%。

  2025年5月6日,监管再次升级,将充电宝3C认证的样本来源从“申请人自主送样”调整为“指定实验室赴工厂现场随机抽样、封样”,严防企业“认证一套、生产一套”。

  7月15日,央视报道工信部正公开征集对《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新强制性国家标准将设置更严格的技术标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或提升过度充电、针刺、挤压、热滥用等试验要求;规范关键生产工艺、材料;评估老化后安全性。

  爱建证券分析师许亮表示,这标志着认证制度正驱动行业加速向合规化、高质量转型。

  目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显示,安普瑞斯的74项 3C认证均被暂停或注销;罗马仕、安克创新、绿联、倍思、品胜、小米等品牌也受波及,部分型号移动电源的 3C 认证被暂停。

  7月6日凌晨,罗马仕发布通知,自2025年7月7日起停工停产6个月;次日,其天猫、淘宝官方旗舰店关闭,京东、拼多多、抖音旗舰店虽运营,但所有充电宝产品已下架。这家曾连续11年蝉联天猫双11充电宝销量冠军的企业,彻底进入“休克状态”。

  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联席主任江波博士认为,监管升级将推动行业从 “规模扩张” 转向 “质量优先”,加速淘汰技术实力弱、品控差的中小厂商及 “作坊式” 代工厂,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具备完善生产管理体系和严格品控的头部品牌与优质制造商,将占据更大市场份额并获得溢价,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企业竞争将从“价格战”转向“价值竞争”,在电芯安全技术、BMS 研发、智能制造等领域有优势的企业更具竞争力,全行业将形成健康有序的竞争格局。

  擦亮双眼,消费者如何选择 “放心宝”

  在充电宝市场乱象频发、监管升级的当下,消费者选购安全可靠的产品至关重要。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专家及行业权威人士给出建议,助消费者挑选“放心宝”。

  购买时首先要认准3C认证标志。目前充电宝加施3C认证标志主要通过印刷或模压,标准规格标志采用全息激光防伪技术制作。消费者可观察:标志整体为白色底板、黑色图案,含菱形图案和“中国认证”字样暗纹,有真实感和立体感,若无立体效果,很可能是仿冒品。

  从技术原理看,快充、大容量和低价是充电宝领域的“不可能三角”,消费者切勿盲目选择大容量快充产品。快充时单位时间内充入电流大,依据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平方成正比,因此快充易使电池发热;容量越大,电池存储能量越多,一旦热失控,释放的热量和危害也越大。例如,20000mAh充电宝热失控释放的能量远超10000mAh的,危险更严重。

  电芯是核心部件,条件允许时优先选择锂聚合物电芯的充电宝。它采用铝塑软包装,相比传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好、使用寿命更长,无漏液风险,在过充、过放、短路等异常情况下,爆炸可能性更低。虽成本较高,但从长远看,其安全性和长寿命能带来更好体验和更高性价比。

  正规充电宝会标注可循环使用标识,中间数字代表电芯可循环使用年限(即“保质期”)。若数字为5,意味着正常使用年限不超过 5年。使用年限过长,锂电池内会产生“锂枝晶”,其随充放电循环生长,刺破电池隔膜会诱发内短路,导致危险事故。因此,购买时要关注此标识,选择使用年限长的产品,并定期更换,确保安全。

  只要消费者选购合格产品并正常使用,充电宝起火爆炸是小概率事件。但安全无小事——在锂电池的微观世界里,1μm的隔膜偷薄都可能引发安全事故,造成行业信任危机。唯有技术创新、质量把控、政策监管与消费觉醒形成合力,“中国制造”的能源之路才能抵达安全高地。

【纠错】 【责任编辑:周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