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定《环球》:求学路上的引路人

2025-07-03 23:27:19 来源: 《环球》杂志

文/康杰

编辑/吴美娜

  初识《环球》杂志是在2003年。

  那个时候我读高一,每天放学后总会在书报亭前流连忘返。一天,一本杂志的封面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封面上是布满巨大弹孔的“萨达姆壁画”,左上角有两个中正而醒目的艺术字——环球。当时正值伊拉克战争,我果断买下杂志,夹带在习题册里偷偷看,直到晚自习放学铃声响起仍沉浸其中。

  当时我没有固定的零花钱,姥姥会不定期给我钱来改善伙食。这些钱全被我换成了书报杂志。因为书刊买得太多,“经费”超支是常事。

  《环球》最吸引我的,一是“封面故事”,以重要新闻人物或事件为封面报道主题,展开全景式深度分析。这体现了编辑团队高超的选题策划视角、专业的组稿能力和一流的编审水平。二是精美的图文设计和装帧。《环球》是国内时政类杂志中较早改彩印的。新华社记者的第一手现场图片,增强了文章的现场感和可读性。三是刊物内容丰富,且有权威性。文章作者不仅有新华社一线记者,也有权威智库和高校的专家,写作者阵容强大,在当时国内同类杂志中可谓独树一帜。青年学子及时了解国际时政新闻热点,《环球》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

  后来参加高考,我的文综成绩比较理想,再后来选择国际问题研究为终身志业,这都与《环球》当年对我的知识滋养分不开。

  2016年我进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工作,也开始从读者向作者的角色转换,到现在已经在《环球》杂志上发表了大约8篇文章。对专业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我而言,给《环球》写稿是十分宝贵的锻炼成长机会。

  于我而言,给这样的权威刊物写稿,一点也马虎不得。不管什么主题,都必须要深入研究、广泛搜集,来找到足够详实和有用的材料。写文章就像做“导游”,要用有限的篇幅梳理清复杂事件的发展逻辑,提炼出要点,为读者规划好探寻真相的路径。还要锤炼文字,尽量严谨、精当和活泼,节省读者时间,给他们愉悦的阅读体验。

  当今时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原创性思想和严肃扎实的内容始终是稀缺的。在互联网刚刚起步、读者获取信息工具相对单一的世纪之交,《环球》曾是人们获取国际时政信息的权威渠道。而当下海量信息通过各种平台抵达受众,舆论生态也变得鱼龙混杂,特别是一些自媒体喧嚣浮躁,“快餐”式信息流大行其道,加上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模板化创作以及虚假叙事不断侵蚀着人类认知,在这样的环境下,像《环球》这样有着优良传统、坚守媒体专业品质的权威纸媒,仍然是读者特别是青年求知者的“保留地”。

  昨天的时事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时事是未来的历史。衷心希望《环球》永葆青春,继续成为未来新生代求知的乐园。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所副研究员)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