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炫彩照亮我的童年

2025-07-03 23:32:07 来源: 《环球》杂志

文/大河

编辑/吴美娜

  我的家乡在银川。家乡的阳光是金色的,亦如我的童年。回忆儿时,我充满怀念,特别是难忘爷爷案头的《环球》杂志。

  爷爷喜欢阅读,常给我讲从里面读到的风土人情、山山水水、岁月变迁。一本本看似薄薄的刊物,却能使我们爷孙俩置身于跨文化的海洋,无拘无束地徜徉其间。

  那个时代的银川,以及它所处的西部,是全中国发展滞后的地区之一。我的爷爷、奶奶是响应20世纪50年代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从北京协和医院迁往宁夏支边的那一代人。

  到今天你可能已无法想象,冬天因为没有暖气,7岁的我和其他孩子要帮着大人在仓库外堆煤炭,堆白菜过冬。你同样可能无法想象,一本杂志,是的,一本为读者打开世界之窗的杂志,对于那座城市,对于渴望知识的人,有多珍贵。那里,很多老人一辈子都没离开过银川。

  “这是俄罗斯的广场”“这是意大利的建筑”“这是非洲的手工艺品”……每当爷爷轻轻翻开杂志,我就会依偎在他身边,静静地听他娓娓道来。里面有诗,有图,亦有情,曼妙的文字带给人一段遐想,一片心境,还有一种希望,就仿佛打开明亮的窗,吹来和煦的风……

  因为爷爷的陪伴,我的童年非常幸福,《环球》也是串联这段记忆的珍珠。记得爷爷曾说,“以后买一辆车,带孙儿到处去看。”我说:“爷爷,我以后也要带你去看世界。”爷孙俩相视一笑。那天真、暖暖的时光,让我充满感激。

  后来,11岁时我离开宁夏,母亲带着我去另外一座大城市和父亲团聚。但那本杂志,却始终刻印在我的记忆里。它在爷爷的案头,亦在我心头。我常常憧憬着,有朝一日和爷爷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的爷爷是一名医生。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太爷爷早年投身革命,参与创办工农革命红色医院。如果按照家里人的希望,我可能会从医,但阴差阳错,我后来做了记者。工作中,常和阅读、写作为伴。这让我相信,或许正是童年的经历,注定了我和文字的缘分。

  光阴流转,20年后的一天,我在整理爷爷房间时,无意中翻到了当年的《环球》,回忆如昨,我顿时泪目。爷爷早已不在,我最终也未能带着他去看世界。又过了大概10年,已是不惑之年的我,曾在不同的城市长住。我一直把爷爷留下的《环球》带在身边,视旧如新,就像他老人家还在我身边。再次阅读,更多是体味老一辈记者们遣词造句背后的用心用情。

  一篇篇作品,把我再一次引往有蓝天白云、有露水滋润、有烟波浩瀚,亦有金色阳光的地方。

  今天的银川,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一辈子都想去世界看看的爷爷,终究没能如愿,他那整整一代支边的人,将自己一生最好的年华留在了大西北。

  “杏花开后不曾晴,败尽游人兴。红雪飞来满芳径。”走在落满红色花瓣的石子路上,我常常怀念童年。40年的光阴物是人非,知交半零落,我亲爱的爷爷,我儿时的伙伴,还有我的故乡,都如烟消散。幸运的是,我的案头、我的生活中,始终有《环球》相伴,每每看见它,就想起我金色的童年。

  (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