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环球》观察印度
文/唐璐
编辑/胡艳芬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印度的记者、学者和专栏作家,我与《环球》杂志结下了深厚而独特的缘分。这份始于印度话题的情缘,不仅见证了我对印度这片神奇土地的持续探索,更成就了一段难忘的专业写作之旅。
印度于我而言,是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史诗。我钟情于以微观视角剖析这个复杂多元的国度,使每个印度故事都焕发独特光彩。《环球》为我提供了理想平台,让我得以尽情地对印度进行深入观察与思考。
多年来,尽管《环球》编辑团队不断新老交替,但我们之间的合作始终默契。无论身在何方,我都会竭诚响应《环球》的约稿邀请,因为《环球》独特的编辑风格与我对印度的深度观察理念高度契合。每每令我叹服的是《环球》编辑们敏锐的洞察力,他们总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从看似平常的话题中发掘出新意,开辟更高维度和更深层次的独特视角。
2009年《环球》关于中印关系的封面专题,在我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记。当时,中印特别代表就边界问题的对话备受瞩目,中印关系成为媒体聚焦的热点。《环球》编辑部慧眼独具,着眼于一个读者鲜少关注却举足轻重的领域——印度对华政策的决策者群像。这与我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不谋而合,于是促成了《谁在左右印度对华政策》一文。该文详细解析了印度的外交决策机制及关键人物,文章刊发后引发广泛关注,充分展现了《环球》在国际问题报道方面的深度与锐度。
优秀刊物的成功离不开编辑与作者之间默契的配合。这些年来,编辑们不厌其烦地沟通使我能准确把握选题需求,让观察心得得到及时呈现。《印度“最清洁城市”如何炼成》的选题就是与编辑深入交流后确定的。这个构思源于我在孟买当记者时的观察,虽然当时未能成稿,但我对印度清洁运动的关注从未停止。2024年,当印多尔市连续7年蝉联印度最清洁城市称号时,我深入研究后向编辑部提出报道建议。这篇文章发表后获得极高点击率,或许正因为它颠覆了读者对印度环境卫生状况不佳的刻板印象。
为《环球》供稿的经历也推动了我在印度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一些约稿涉及全新领域,促使我填补知识空白,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例如在撰写印度数据标签工人——AI训练师的报道时,这个新兴职业概念打开了我对印度人工智能发展的研究视野。通过深入调研,我不仅了解到印度AI标注师群体与软件业的密切关联,还把握了印度人工智能发展的全貌。这让我在后续关于印度研制人工智能模型的报道中,能更全面地剖析印度发展大规模语言模型的战略考量。
转眼之间,我与《环球》的合作已近20年。值此《环球》创刊45周年之际,衷心祝愿这份独具特色的刊物继续在国际传播领域熠熠生辉,为读者带来更多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