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从“一扇窗”到“一扇门”

2025-07-03 23:30:29 来源: 《环球》杂志

文/张颐武

编辑/乐艳娜

  《环球》创刊时,我正好也进入大学。那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对外部世界有很多渴望,但媒体发展程度不足,资讯较为匮乏,《环球》正好满足了大家向外看、向世界看的需求。它面向国人介绍世界格局、国际风云,影响力深深扎入了我们这些初代大学生心中。

  我一直关注着这本杂志。它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不断根据时代的变化、中国人对世界了解需求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对国际问题的报道、分析和研究越来越有深度,涉及范围也越来越丰富和宽阔。特别是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全球南方”国家这些其他刊物关注较少的领域,都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报道。

  近年来,它又在融媒体领域有所拓展,与整个媒体的变革趋势相契合。45年的《环球》路,虽然艰辛不易,但成绩斐然。读者虽然换了一代又一代,但不同读者总能不断接收新的外部信息,获得对世界更广阔的认知。

  让我来形容的话,早年的《环球》是一扇窗,让读者可以打开看到外界的风雨;现在《环球》是一扇门,推开后让读者和外界有更多的交流沟通。它让人掌握更多的外部世界知识,感受外部世界的变化,让人们能够通过它了解世界的同时,参与世界。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开始与《环球》有了比较密切的合作,几次接受《环球》记者的采访。微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我还与《环球》在上面做过直播,与读者们互动,印象深刻。后来《环球》邀请我写专栏,想着能在这么一个大品牌刊物上写文章,十分荣幸,前前后后写了近100篇文章。

  我给很多刊物写过专栏,但给《环球》写,总是别有一番滋味,我写得也很兢兢业业,因为可以把对世界、对中国、对世界与中国关系的最新想法通过《环球》传递给读者,并收到很多反馈。甚至在多年后有人跟我打招呼,还说曾经在《环球》上看过我的专栏。能有一段时间与《环球》一起为国人打开国际视野共同努力,作出一点贡献,我觉得非常难得。

  近十年来,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得到极大的扩展,国际上认同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中国经验、中国发展道路越来越有兴趣,这对于《环球》是个新的机遇。它的这扇门应该越开越大,既要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要让世界看到中国。

  《环球》的使命还在延伸着,还会继续开枝散叶。作为撰稿者,我希望还能为其继续作出贡献。

  (本文根据采访整理。张颐武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