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载,风华正茂再出发
路过一处风景,刷到一段文字,你或许不时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别人走过的路,说过的话,思考过的事情,也好像全部是自己经历过的,是自己的念想。翻看一本又一本过刊,站在贴满往日封面的墙壁前,类似的情节可能会在你的脑海中不间断上演。有些已经褪色的画面,过时的设计,甚至模糊的字迹,却能将你的思绪瞬间牵引、清晰定格,串出一幕幕或温暖或震撼的人生记忆片段,有个人,有集体,也有国家和世界。
一场“环球旅行”,就这样慢慢开启。
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国人再次睁大双眼看世界。不久之后的1980年5月12日,在澎湃着激情的大潮中,在喷涌着新活力的新华社大院里,诞生了一本与改革开放同频,与全球化共振的期刊——《环球》杂志。
《访“太阳的子孙”》《大雪纷飞过兰山》《我在西欧看到的年轻人》《试管婴儿的奥秘》……蔚蓝色天幕下,穿越重重经纬,深耕中外各领域的前辈们提笔行走,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首发记忆。从踏歌游步、风花雪月到洞察古今、指点江山,从采撷外电、碎片拼接到花样原创、系统纵览,不同时空背景下我们的旅程看点各有不同。回过头看,这似乎也成了我们与国人、与国家、与世界共同成长的某种印记。
冬去春来无尽处,西楼望月几回圆?从新华社总社大院到第二工作区,昼夜交替,沉静而厚重的一级级青阶上,留下一波又一波同仁匆促的脚步。立足脚下,放眼世界,嗟叹柏林墙的倒塌,聆听华尔街的钟响,直击巴格达的炮火,探测大国政经的风向,我们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喝彩,为北京申奥成功欢呼,也为天灾人祸下流离失所的难民黯然泣下……
与子时的月光作伴,与卯时的朝阳为伍,奔跑在不同战线的同仁——编辑、记者、专家学者等,24小时不间断关切时代脉动,将时间都留在琢磨选题、打磨角度、调查探访、字斟句酌的无数细节里。青丝变白发,恍惚就在一瞬间。
编辑们的工作细碎而繁多,追踪热点动态、盘点既有视角、预判未来趋势、甄选合适作者、搜寻联系方式、沟通行文脉络、对标平台规范、修改来稿问题……日复一日,脑子不是在转,就是在转的路上。一些同事几乎没有真正的休息日,热爱与坚守,是刻在骨子里的驱动器。
没有白走的路,栉风沐雨,点滴都在心头。难忘重重荆棘和陷阱带来的苦楚,更欣慰种种尝试和奔波之后换来的美好。我们会为选题会上旧灵感碰撞出新的火花而激动,为在和作者沟通中找寻到更好的行文角度而惊喜,为种种关键词搜索后不期而遇的精彩配图振臂欢呼,为多次连线后接通一个越洋电话欢欣不已,为多次调整更新后诞生的别致封面设计连连称奇,也为费尽周折后推进一个合作项目击掌相庆,为能助别人一臂之力而感到充实和欢愉……
高山不言语,流水自潺潺。面对纸面上、网页上最终呈现的作品,无数作者朋友、读者朋友同频共振,对我们不吝赞美和感激,字字句句,都为我们增添了前行的动力。当然,多元的思想,多样的世界,争议和争辩也是常有的事。我们在冗杂凌乱的观点丛林里探索公约数,找寻最优解。数不清的磨合,让每个人都变成更好的自己。
匆匆四十五载,往事并不如烟,刊物到盛年,“环球旅行”进入新阶段。那些封面上出现的人物、事件和文字,过电影般从我们眼前滑过,瞬间即永恒,与我们共同见证着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时代的起伏与变迁。五洲联动,起起落落,不变的是世人对未来的憧憬,对历史对困顿的回望与反思。此时此刻,世界的某些角落硝烟依然在弥漫,但希望也从来不离席。
文化,是一种坚守。从笔墨飘香到数智添彩,我们正搭乘新时代高科技的快车,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角度、深层次提升认知,完善自我,致敬前人,延续曾经的美好,打好未来的底片,与老读者心领神会,和年轻人打成一片,与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朋友,共同书写媒体融合时代的编辑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