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打造“无人机墙”前景几何
2023年11月28日,在芬兰北部伊纳里,边境警卫人员在拉贾约塞皮口岸巡逻
文/方晓志
编辑/黄红华
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报道,近期,欧洲正在其东部边界开展一项大规模的“无人机墙”新防御计划,旨在通过增强侦察和威慑能力,应对仍在持续的俄乌冲突。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由德国牵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芬兰、挪威等六个北约国家加入,将通过“全覆盖、无死角的无人监视系统”,构建一道从挪威延伸到波兰且连绵密集的无人机网络系统。
随着特朗普上台后在欧洲安全等问题上的反复不定,欧洲对防务自主的呼声日益高涨,打造“无人机墙”的动作尤其值得关注。这个横跨2000公里的智能防御体系,既是为应对俄乌冲突采取的非常规战争手段,也是对现代战争形态变化的适应性变革,同时它也是欧洲走向防务自主的里程碑式宣言。
适应现代战争新需求
现代战争已突破传统火力对抗范畴,转向融合网络攻击、信息干扰与无人集群作战的多域体系作战模式。俄乌冲突中,无人机蜂群战术的常态化,使得传统防御体系面临根本性挑战。面对当前防空体系的脆弱局面,欧洲试图通过新型防御架构,将地区安全博弈推向技术与战法主导的新维度。
所谓“无人机墙”,顾名思义,其既可用于进攻,利用“蜂群”战术打击对方纵深目标,也可用于防御,有效应对敌方无人机的攻击。根据计划,“无人机墙”系统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无人机群,主要为德国量子系统公司生产的Vector无人机,单机搭载AI处理器,配备多光谱传感器,实现每平方公里部署300架无人机的实时监控网格。
第二部分为移动反制平台,通过分布式部署模式,将防御节点嵌入森林、公路与城市建筑群,形成“去中心化”防御网络。例如,波兰通过制定“东盾”计划将铁路线改造为移动雷达基站,使防线具备动态重构能力。
第三部分为“去中心化”指挥链,由爱沙尼亚Rantelon公司开发的“战场大脑”系统主导,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构建。当某节点被摧毁时,邻近单元可迅速完成数据重构,抗毁伤能力大幅提升。这种“弹性防御”理念颠覆了冷战时期的静态防线思维,较好破解了非对称作战的困境,因应了现代战争瞬息变化的特点。
此外,欧洲通过构建“无人机墙”,试图实现以联盟形式对无人机作战行动的调控,将无人机战争从单一国家行动转变为多国联合行动。以往,无人机作战多为单一国家或军种使用,无人机型号及指挥控制系统相对单一。然而,此次欧洲计划对无人机部署和作战实施体系化构建。例如,德国将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作为数据中枢,波罗的海三国承担电子战模块集成,挪威则负责北极段无人机起降基地建设。这种架构既确保了欧洲整体对关键数据的控制权,又能满足各国对自主权的诉求。
从未来发展来看,一旦“无人机墙”建立,欧洲将组建起全球首支多国无人机联合部队,可通过统筹调用无人机力量来维护边境安全,同时它也预示着今后无人机作战行动将出现新的变化,并重塑战略威慑形态。
5月13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西班牙国际防务与安全博览会上,与会者观摩无人机产品
加速构建欧洲自主防务体系
欧洲启动“无人机墙”计划,正值欧洲经历冷战后深刻的战略觉醒。特别是特朗普再度当选美国总统后,大西洋关系严重受损,导致欧洲国家对美国的安全承诺产生了更大的焦虑。该项目首次以系统性防御架构挑战美国主导的安全范式,标志着欧洲正在加速构建自主防御体系,也反映出欧洲防务战略日益转向自力更生的趋势。
例如,为了确保该计划的顺利实施,德国默茨政府决定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2.3%,其中42%定向投入无人机研发。德国的量子系统公司首席销售官马丁·卡库尔表示,在人们对美国安全保障的可靠性感到担忧之际,需要欧洲生产的无人机系统来确保战略自主性,并称“欧洲制造的系统能确保战略自主性,并将敏感数据置于欧洲的控制之下。”目前,该公司已实现每月300架无人机的产能,将欧洲无人机的自给率从2023年的27%提升至2025年的61%,实现了对美制MQ-9“死神”无人机的产能超越。
此外,德国西门子公司还计划把工业4.0技术导入无人机生产,实现从设计到交付的72小时全流程数字化。除德国外,法国达索公司也将整合空客无人机产能,形成“神经元”无人机年产500架的产业集群。同时,该计划还要求系统68%的核心技术由欧洲本土企业掌握,对欧洲军工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种“以商促军”模式和对“技术主权”的追求,正在重塑欧洲军事工业基础,将大幅推动欧洲军工转型,提升其国防工业自主能力。这也体现出欧洲防务战略正在进行深层变革,标志着欧洲正在挣脱战略依附的生存逻辑,从“安全消费者”向“安全提供者”转型。
5月16日,在土耳其方面主持下,俄罗斯和乌克兰代表团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会谈
项目推进还要闯关过坎
欧洲建设“无人机墙”计划目前仍处于酝酿阶段,虽然雄心勃勃,但也面临着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重重困难,战略价值与潜在风险呈现复杂交织的发展前景。
首先,欧洲国家在战略利益上的分化导致各国在追求主导权与影响力方面存在激烈博弈。欧洲“无人机墙”项目表面上是集体防御计划,实则暗含成员国战略利益的深度博弈。波兰作为项目的重要推动者,试图通过该项目巩固其“新欧洲”领导地位,其所提供的23亿美元专项资金不仅用于无人机采购,更包含边境监控基础设施的扩建,意图将波兰塑造成东欧安全架构的核心枢纽。
而这引发了波罗的海三国的警惕——立陶宛担忧波兰借机扩大对波罗的海航道的控制权,爱沙尼亚则明确反对波兰主导的“北约框架优先”原则,主张建立欧盟协调机制。芬兰与挪威的立场也同样微妙:芬兰作为北约新成员国,试图通过该计划提升本国战略地位,但其北部边境部署计划遭到本土环保组织强烈反对;挪威虽非欧盟成员国,却试图借机强化在北约北翼的存在感,但其提出的“弹性防御”方案因技术标准不兼容遭到德国抵制。针对警戒机制,挪威和芬兰提议“分区负责”,即各国负责本国领土内的无人机侦察活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发起预警。波兰对此持保留意见,认为该方案无法充分发挥盟国合作的力量。爱沙尼亚则提出采取“大轮班”制,即六国签订一份边境线无人机安全运用协议,参照欧洲联合部队的模式,由各国派遣专职力量负责无人机联合巡逻。
这种利益分化导致项目在指挥权架构上陷入是“北约主导”还是“欧盟协调”的僵局,最终很可能形成“双轨制”决策体系,削弱项目的行动效率。
其次,资金问题是项目推进的重大障碍。六国虽然计划从欧盟防务基金申请42亿欧元资金,但德、法等主要出资国明确反对“无偿援助”模式,要求建立“贡献度评估机制”。波兰为获取最大份额,提出按边境线长度分配资金,但芬兰北部边境线虽短却承担重要战略节点功能,这种计算方式引发后者强烈抗议。挪威虽承诺承担北极段30%的部署费用,但其要求的“北约报销机制”遭到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欧国家抵制,认为此举是变相转嫁防务成本。此外,更复杂的矛盾还出现在装备采购环节:德国量子系统公司生产的Vector无人机单价达120万欧元,而波兰采购的土耳其TB-2仅35万欧元,这种价差导致装备效能与财政负担严重失衡。欧盟审计院报告显示,项目初期投入的78亿欧元中,有29%被用于重复建设,这种低效资源配置引发成员国对项目可持续性的深度质疑。
最后,欧洲对美技术严重依赖和相关国际法制约成为项目发展的隐性枷锁。尽管欧洲“无人机墙”项目强调自身防务和技术自主,但很多关键领域仍受制于美国。例如,目前美国雷神公司控制着40%的红外制导组件,虽然欧洲被迫启动“欧洲芯”计划,但28纳米以下制程芯片的自给率不足30%。此外,据挪威国防研究所测算,维持500公里防线的无人机群,每年需要更换1.2万个旋翼马达和8000块智能电池,这也对欧洲军工供应链提出严峻考验。在国际法领域,由于该项目覆盖的空域涉及非北约国家领空,波兰与白俄罗斯边境的“数字隔离区”已遭到国际民航组织警告。
更严峻的是,北约试图将该项目的防御模式输出至乌克兰,并于今年3月签署了《智能边界保护协议》。这种单边行动已引发俄罗斯的强烈反应,并可能触发《特定常规武器公约》修订,引发全球范围的技术管制博弈。这种资金困局、技术矛盾与法理困境相互交织,最终可能使“无人机墙”计划面临陷入“半拉子工程”的风险。
欧洲“无人机墙”项目所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欧洲战略自主进程艰难的缩影,它既体现了欧洲试图挣脱“跨大西洋依赖”的再次尝试,也可能异化为固化阵营对抗的新枷锁,将欧洲推向历史性的抉择点。此外,欧洲这项尝试,也终将验证一个真理:没有自主性的安全承诺只是空中楼阁,而缺乏共识的自主之路终将寸步难行。
(作者系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