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芒·追访自然的主角】珊瑚修复:大洋深处的生态大营救-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5 10/09 16:23:56
来源:新华网

【光芒·追访自然的主角】珊瑚修复:大洋深处的生态大营救

字体:

  新华网北京10月9日电(记者刘军)9月下旬的厦门,海风拂面。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一间灯光幽蓝的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一排排特制的水族箱。箱体内,形态各异的珊瑚在人工营造的海流中轻轻摇曳,虫黄藻共生使得它们呈现出淡淡的褐色、绿色或紫色。科研人员王啟芳博士正手持仪器,仔细测量着每一株珊瑚的光合作用数据。

  东山海域恢复的霜鹿角珊瑚。海洋三所供图

  “这里是我们珊瑚生态修复的‘种子库’和‘育苗中心’。”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的郑新庆研究员向记者介绍说:“这是霜鹿角珊瑚,曾在福建东山海域消失多年。通过我们的人工繁育技术,它现在不仅在这里安了家,更有希望重新回归大海。”

  这间珊瑚保育馆,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陆基珊瑚活体保藏库之一,培育着上百种造礁珊瑚。馆内配备了各种环境模拟系统,可以精准控制水温、光照、酸碱度乃至营养盐浓度,为珊瑚生长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理想条件。正是从这里开始,一场关于珊瑚礁生态修复的接力赛,逐步延伸至我国漫长的海岸线。

  福建东山-古雷海域,是我国目前已知的造礁珊瑚群落自然分布的最北缘。这里的环境对珊瑚而言堪称“严酷”,冬季海水温度可低至12.6摄氏度。也正因如此,这里的珊瑚群落具有独特的科研价值和保护意义。

  “最近一次调查中,我们有了惊喜发现。”研究团队成员王建佳副研究员向记者展示着水下拍摄的照片,“你看这种珊瑚,群体呈扁平丛状,基部分枝宽而扭曲。通过形态和分子鉴定,我们确认它是‘毗邻沙珊瑚’,这在福建海域是首次记录。”此前,该物种主要分布在海南、三沙等热带海域。这一发现,为研究珊瑚的环境适应机制提供了新样本。

  福建海域发现的毗邻沙珊瑚。海洋三所供图

  然而,喜悦之中也夹杂着紧迫感。历史资料显示,东山的造礁珊瑚物种多样性已显著降低,从历史上记录的10种减少至目前的6种,一些美丽的种类如分枝状霜鹿角珊瑚、澄黄滨珊瑚已在当地海域消失。

  面对挑战,修复行动刻不容缓。团队利用珊瑚无性繁育技术,在东山海域首次开展了珊瑚群落的人工修复。“我们将我所古雷基地培育的各种珊瑚断枝,移植到海区的特定苗圃中。”郑新庆向记者解释:“这些霜鹿角珊瑚采集自深圳海域,因此对它们最大的考验是冬季的低温。令人欣慰的是,这批‘珊瑚宝宝’成功挺过了近四十年最严重的寒潮,目前长势良好,初步验证了我们跨区域珊瑚移植技术在相对高纬度海域的可行性,为恢复东山珊瑚物种多样性以及扩大修复范围积累了宝贵经验。”

  古雷基地培育的标准盘星珊瑚种苗。海洋三所供图

  修复不仅限于珊瑚本身,更关乎整个生态系统。今年5月,团队的另一项突破引起了关注——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了海水神仙鱼(胄刺尻鱼)的人工繁殖。

  “海水神仙鱼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关键指示物种,但人工繁殖难度极高。”负责该项目的李琰博士向记者解释道,“难点在于仔鱼的开口饵料和对其生长环境的精确控制。”团队通过筛选和驯化,建立了稳定的哲水蚤饵料种群,并摸清了仔鱼生存所需的关键水质参数,最终让仔稚鱼成功度过了两个多月的浮游期。这项技术突破,为未来通过增殖放流功能性鱼类,实现珊瑚礁生态系统多营养层次的协同修复打开了大门。

  成功度过开口期的的胄刺尻鱼。海洋三所供图

  珊瑚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实验室走向大海,更需要从科研团队走向社会公众。

  在海洋三所,记者看到了一个名为“云上珊瑚园”的在线平台。大屏幕上实时传输着珊瑚保育馆和水下修复区的直播画面。“我们希望打破时空限制,让公众随时随地都能‘走进’珊瑚世界。”项目负责人黄丁勇副研究员介绍,“通过展示珊瑚的美丽与脆弱,并结合法律知识普及,唤醒更多人的保护意识。”这座“云端桥梁”自上线以来,已成为连接科学与公众、传播海洋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窗口。

  科研支撑是有效保护的前提。团队近年来围绕珊瑚韧性提升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解析了珊瑚环境适应的微生物调控机制,证实共生虫黄藻是驱动细菌群落动态的关键枢纽,为构建环境抗逆性“超级珊瑚”等新一代珊瑚礁修复技术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团队还综合利用脆弱性评价模型、物种分布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绘制了“华南沿岸造礁珊瑚潜在适生区一张图”和“东山造礁珊瑚群落预警监测一张图”。“我们的研究发现,营养盐是影响华南沿岸造礁珊瑚分布的关键限制因子。”研究人员周曦杰博士指着电脑上的数据分析道,“这些成果已纳入国家相关技术指南,为珊瑚礁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人员在开展珊瑚调查。海洋三所供图

  平台建设是持续创新的保障。经过多年努力,团队构建了以厦门珊瑚保育馆为核心,漳州古雷中尺度礁岩模拟生态系统、福建东山和广西北海涠洲岛修复试验场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科研平台网络。“这个网络实现了从室内模拟到野外验证的多尺度联动,为我们开展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的全程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郑新庆总结道。

  记者离开海洋三所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实验室里,珊瑚在静谧生长;屏幕上,“云上珊瑚园”的直播仍在继续;远方的海域,修复的珊瑚苗正迎接新的潮汐。

  从显微镜下的虫黄藻,到广阔海洋中的礁盘,从科研人员的潜心钻研,到社会公众的线上关注,一张守护海底“热带雨林”的网络正在不断织就。这群健康的守护人,正用智慧和汗水,默默耕耘,为了那片深蓝中的生机与未来。

【纠错】 【责任编辑:韩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