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清水润齐鲁——山东系统治理推进美丽河湖建设观察-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02 21:53:13
来源:新华社

一河清水润齐鲁——山东系统治理推进美丽河湖建设观察

字体:

  秋日的沂河碧波荡漾,芦苇摇曳间白鹭翩跹;肥城化工园区内的高品质再生水,默默涵养地下水源;潮白河畔,艺术小镇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近年来,山东以系统思维破解河湖治理难题,走出了一条“污染共治、资源共享、生态共富”的发展之路。

  让河湖重现水清岸绿 

  “快尝尝我们的家乡水,甘甜可口,游客来了都爱喝!”在位于沂河中游的龙湾水乡乡村振兴示范区,游客常被当地的富锶型矿泉水“圈粉”。沂源县被认定为“中国矿泉水之乡”之一,“一瓶家乡水”成为彰显当地良好水生态的名片。

  淄博市生态环境局沂源分局党组成员刘传国介绍,沂源是沂河的发源地,境内流域面积146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9.5%。20世纪90年代,沂源形成以造纸、制革、酿酒为主的产业结构,沂河各支流也遭遇不同程度的污染,一度沦为劣Ⅴ类水体。

  “当时,我们在河岸拿篙一捣,从水底咕噜咕噜泛沫,臭味就上来了。”中庄镇村民老孟边说边皱眉。

  2006年起,当地下决心“控源头”“治污水”,先后关停淘汰落后企业290余家、燃煤锅炉140余台,整治“散乱污”企业1000多家,完成企业“退城进园”20余家,转向“生态工业+绿色制造+产业集群”模式。同时,当地先后实施生态堰建设、漫水桥建设、河道绿化等系列工程,并推动“数字河湖”建设,实现远距离、多方位、多视角的河湖立体化巡查。

  如今,沂河重现蓬勃生机。岸边青山郁郁葱葱,水中各类鱼虾成群,还成了东方白鹳、白骨顶鸡、黑水鸡等近百种鸟类的栖息地。昔日的“臭水河”成了令村民骄傲的“最美家乡河”。

  近年来,山东以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谋划实施了一批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十四五”期间累计实施231个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新建和修复人工湿地120余个,新增湿地面积约4.6万亩,推动23个重要水体、233公里的河湖缓冲带建设和修复,河湖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

  如今的沂河风景优美如画。新华社记者袁敏 摄

  让水资源高效利用

  在肥城康润水务有限公司的节水主题展馆,一组数据揭示着肥城缺水的现实:虽拥有汶河、康王河等7条主要河流,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271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9%。实现有限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成为河湖治理的关键课题。

  在再生水处理车间,记者看到,清洁再生水经过最后一道工序——反渗透加工后,通过管道有序输送至用水单位。肥城康润水务有限公司经理王培博从中舀起一杯,杯中水晶莹剔透。

  “我们收集河流沿线3座污水处理厂的尾水,通过传统工艺加双模法制成高品质再生水,供给肥城化工园区、石横电厂及周边企业作为生产用水。”王培博说。截至目前,再生水厂累计处理污水处理厂尾水3700万吨,日均减少地下水开采4万多吨,水厂满负荷后每年可节约2100万立方米地下水,不仅减少污水排放量,还有效涵养区域地下水源。

  作为北方缺水大省,山东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通过技术创新、模式革新,构建起“节、引、蓄、用”一体化水资源调配体系,“污水—再生水—工业用水”的循环模式已在全省12个地市推广,年再生水利用量突破10亿立方米。

  让绿色经济活力涌动

  千米长的建筑横跨湖面,宛若一条透明飘带,粼粼波光倒映在玻璃幕墙,步入其中可以体验独特的可可文化,这是水美术馆;在湖畔长椅上静坐,看白鹭飞过湖面,在斑驳的树影下慢慢品尝热咖啡和窑烤面包,这是村姑美食市集;循着光亮穿过狭窄幽暗的长廊,眼前突然开阔,举目皆是油画般的草原、清澈的湖泊、湛蓝的天空,在这里静静看一场日落,这是白鹭牧场……位于日照潮白河生态景观带的白鹭湾小镇常被网民称作“山东阿勒泰”。

  日照市生态环境局五莲县分局局长孙华介绍,潮白河发源于日照市五莲县户部乡,近3年断面水质年均值稳定达到Ⅱ类标准。白鹭湾小镇三面环山、一面抱水,位于潮白河生态景观带的“最美三公里弯道”。

  “我们整合这里独特的生态资源,将这里打造成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和现代农业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艺术小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吸引游客。”日照白鹭湾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静说,2024年,小镇接待游客59.89万人次,实现收入2636万元。

  在日照白鹭湾小镇,白鹭成群,怡然自得。(受访者供图)

  如今,潍坊峡山水库发展生态渔业,年产有机鱼2000余吨,带动周边1.2万名群众就业;沂河水灌溉生产的富锶苹果、大樱桃年产值分别达30亿元、13.9亿元;泰安将天平湖美景与泰山文化融合,打造石敢当文化园和泰山秀城,音乐节、夜游、跨年晚会等活动放大绿水青山吸引力……在山东,河湖治理与产业发展逐渐融合,初步形成“优良水质—优美颜值—经济价值”的转化格局,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双赢。(记者袁敏)

【纠错】 【责任编辑: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