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天津大学的百卅荣光-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02 23:23:59
来源:新华网

记者手记:天津大学的百卅荣光

字体:

  新华社天津10月2日电(记者张建新、栗雅婷、宋瑞)清晨,海棠树在飒飒作响,北洋艺术团的袅袅歌声,在太雷广场上回荡:“花堤霭霭,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

  10月2日,天津大学迎来130岁生日。从世界各地赶来的校友和在校师生一起,为母校“庆生”。

  校园里,师生校友笑容满面、神采飞扬。有的人在给下一代讲述青春的记忆,有的人身着校庆纪念款T恤,与母校再度同框。

  这是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一景。新华社发(天津大学供图)

  时光回到1895年10月2日,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诞生,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

  校史馆展厅里,泛黄的《津海关道盛宣怀创办西学学堂禀明立案由》,字迹依旧清晰可辨:“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学堂为先”。

  天津大学校史馆馆长韩宝志,在天津大学工作几十载,这段饱含“兴学强国”情怀的文字,他曾多次默默诵读。

  “兴学强国的使命,已内化为天大人与生俱来的基因。”韩宝志说。从创校先贤到今日师生,这份担当正化为攀登科技高峰、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

  港珠澳大桥、三峡工程、火星探测工程、天宫二号载人飞船、C919大飞机……这些“大国工程”背后,都有天大人的智慧。

  10月2日拍摄的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建校13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步入天津大学卫津路校门,迎面是一块巨石,岩纹如山脊亘古绵延,恰似这所百年学府的沧桑底蕴。巨石背后,“实事求是”四字庄重深刻——笔迹源自老校长茅以升。

  校训石前,机械工程学院学生胡晓雪正在与伙伴合影。她兴奋地说:“‘实事求是’是天津大学的校训,更是天大学子的人格底色与精神气质,激励我们脚踏实地锤炼本领。”

  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正东方,水泥灰瓦、拙朴清雅的“求是亭”伫立在敬业湖上,如同对“实事求是”最灵动的注解——不驰空想,不骛虚声,唯以求真之心,做踏实功夫。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青年教师李哲,经常到这里小憩,望着平静的湖面,内心也随之平和。

  “我的假期,几乎献给了长城。”前不久,李哲从国外勘测归来。常年奔走于山川之间,他的鬓发已染霜。“我们破译了长城的‘烽烟密码’,发现了‘双墩计里’的礼仪系统。”李哲说,数字技术让长城成为可阅读的文明之书。

  为了摸清长城“家底”,李哲所在的团队完成了全线8800多公里的三维图像采集。跨越群山、行走大漠,他们获取了长城数百万张高清影像,砖缝纹理清晰可辨。

  10月2日拍摄的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建校13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天大人俯身大地、脚踏实地,天大人也勇于创新、敢为人先。

  不久前,天津大学最年轻的学院——今年刚刚成立的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学院传来喜讯:在全球率先实现大尺度人类DNA的精准合成组装与跨物种递送,成果在《自然-方法》刊发,标志着中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哺乳动物基因组进入先进行列。

  “我们已走进科研的‘无人区’。在这里,谁先产出成果,谁就是道路的开拓者。”该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元英进语气中充满自豪。

  “入天大的门,就要立天大的志。”天津大学校长柴立元说。

  近些年,天大人做了不少“天大”的事。学校15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百分之一,5个学科进入前千分之一,工程、化学两大领域跻身前万分之一的顶尖位次。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深海一号等许多国家重大项目由天大人担纲设计……

  上午10点,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建校13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柴立元在会上表示,130年来,天大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与民族复兴同向而行,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天大品格的奋进之路。

  “天大之为,是为天下大学之为!这条道路,不仅是天大的历史选择,更是中国现代大学的集体探索;不仅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对国家需要的坚定回应。” 柴立元说。

【纠错】 【责任编辑:张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