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价值观丨25年期绿色信托的“敢为”与“可为” 华能信托锚定产业价值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13 12:50:15
来源:新华网

金融价值观丨25年期绿色信托的“敢为”与“可为” 华能信托锚定产业价值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字体:

  新华网北京10月13日电(闫惠卓)9月,我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在信托行业坚持回归本源、切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当下,华能贵诚信托(以下简称 “华能信托”)紧跟政策导向,精心打磨,向市场推出“天合绿电产业投资1号”“睿夏绿电5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该计划以行业首单面向个人投资者的25年期主动管理型绿色股权投资信托身份,为绿色能源领域引入长期资本提供了全新范式。这一项目收购的分布式光伏电站,规模超450兆瓦,资产覆盖山东、河南、江苏、湖北、广西五个省份的1.6万户农户,总投资超15亿元。每年可实现36.48万吨二氧化碳减排,还获得中诚信绿色金融最高等级G-1认证。在深入践行国家战略、摆脱传统业务依赖的同时,也彰显了央企信托的责任与担当。

  华能信托党委书记、董事长孙磊表示:“长期以来,华能信托始终秉持着高度的使命感。即便项目历经波折,只要其方向契合国家战略、能够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我们便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持续发挥金融向善的血脉之力。”

  敢为:从“真实投资”到“多维价值”践行信托本源

  据华能信托25年期绿色信托项目负责人介绍,不同于传统信托依赖企业回购的模式,此次项目采用“真实股权投资”设计。收益完全依托光伏电站的实际现金流,从根本上摆脱了“通道化”业务依赖,真正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本源。

  为确保资产质量,项目构建了“产业智能+专业中介+项目组+风控”四位一体的评估体系——引入中诚信开展绿色金融评估,项目组深入一线核查电站运营数据,风控团队全程嵌入式参与,从资产筛选到投后管理形成闭环。

  同时,借助华能新能源的远程监控平台与AI预警技术,实时追踪1.6万户电站的发电量、电费结算等数据。每月完成“发电量-电网结算单-现金流”三流合一核验,让每一分信托资金都对应可追溯的绿色资产。

  据了解,该项目展现出“绿色+普惠+数字”的多维叠加效应。在绿色发展领域,项目每年实现36.48万吨的碳减排量,有效助力“双碳”目标落地。在乡村振兴层面,电站为农户带来年均1800元-2000元的增收,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10%。不少农户通过专属App实时查看收益,切实感受到绿色产业带来的实惠。在数字化管理层面,AI技术可自动识别逆变器故障、光伏板遮挡等问题并触发预警。结合华能集团1000万千瓦的户用新能源装机数据库进行横向对比,精准定位运营优化空间,让分散的小微电站实现“集约化”管理。

  可为: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管控”构建特色体系

  25年期的超长期限,对项目风险管控提出了极高要求。一直以来,华能信托始终高度重视项目的风险控制。孙磊指出,风险防控不是“事后补救”,而是“平行作业、嵌入式管理”,让风控团队和业务团队同步扎根一线,一起摸清情况、识别风险,才能让决策更精准。

  在此次实践中,华能信托凭借华能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厚底蕴,精心构建了“事前筛选-事中管控-事后缓释”的全流程风险控制体系,为项目的平稳运行铺就了坚实的“安全垫”。

  该项目负责人表示,在事前资产筛选环节,团队充分借力集团1.12亿千瓦新能源装机量的运营经验。优先选择2024年“531政策”前的存量光伏电站——这类项目享受稳定补贴,电价波动影响小,收益确定性更强。同时,聚焦江浙沪周边及沿海用电大省,确保电站长期收益稳定。

  事中管控阶段,项目创新引入“资金+资产”双监管模式:华夏银行作为绿色金融的践行者,承担信托计划代销行、托管行和监管行角色,对信托资金进行全程监管。

  这些电站由天合富家提供运维服务,运用其领先的数智化平台和服务商网络提供智能化动态监控和实时运维服务响应。同时由华能新能源的繁星智慧云平台实时采集每座电站的发电数据,华能新能源的繁星智慧云平台实时采集每座电站的发电数据,与天合富家提供的运营数据交叉验证,一旦出现发电量异常,系统会自动推送预警信息,项目组可在24小时内协调运维方整改。每月末,团队还会对资金流水、电费结算单与发电数据进行“三流比对”,确保资产收益真实可追溯。

  为应对长期运营风险,项目在事后缓释层面做足了准备:1.6万户电站分散在五省份,单一区域天气、政策变化对整体资产包的影响被大幅稀释。预留部分款项作为质保金,以及时应对运营风险。每年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出具专项报告,并向投资者开放管理系统端口,实现“风险共控、收益共享”。

  善为:从“资源竞争”到“能力比拼”铸就转型答卷

  华能信托此次25年期绿色信托项目的落地,并非偶然,而是其多年来坚持战略转型的必然结果。

  在孙磊看来,转型期的信托行业,靠“资源”变现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拼的是“能力”——专业能力、产业认知能力、风险把控能力,这些才是立足的根本。

  “信托业的转型,源于中国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华能信托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芳指出,信托业务的根本在于满足委托人的需求。信托公司应坚守“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资产管理业务本质,确保投资者享有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其角色是收取管理费,而非充当信用中介,获取信用利差或承担刚性兑付责任。

  据介绍,2018年,华能信托就开始将资源向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产业金融倾斜。而在“十四五”期间,其绿色信托累计规模超950亿元,服务新能源、半导体等高端产业赛道内的40余家民营企业。逐步实现从“拼资源”到“拼能力”的转变。

  在产业认知能力建设上,该公司组建十余名理工科背景的产业博士团队,围绕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十大赛道绘制产业地图,深入产业链上下游挖掘投资机会。此次光伏项目从2017年就开始跟踪,团队见证了企业从技术研发、电站建设到并网发电的全流程。对产业周期、政策趋势的精准把握,成为项目敢于设计25年期的核心底气。

  在产融协同层面,华能信托25年期绿色信托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充分发挥了集团优势。华能新能源提供技术支持,将项目数据接入集团智慧运维平台;长城证券等集团内机构协助搭建退出渠道,未来可通过公募REITs、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实现资金良性循环。这种“金融+产业”的协同模式,不仅降低了项目运营成本,更让信托资金深度融入实体经济,为绿色产业发展注入长期动能。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是信托保持生命力的核心所在。”刘芳表示,在国家整体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整个信托行业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坚定信心,按照信托本源三要素维度,坚定地走高质量发展新路。

  展望未来,华能信托将持续以现有长期限信托项目为基础。一方面深化重点领域投研能力,探索多场景下的信托产品创新,丰富业务服务维度。另一方面,将25年期项目验证成熟的风控经验,复制应用到养老金融、家庭信托服务,切实传递民生关怀。

  从25年期绿色信托的“敢为”,到全流程风控体系的“可为”,华能信托的实践为信托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既要坚守“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也要扛起“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国家战略”的使命,既要靠专业能力抵御市场风险,也要靠长期主义创造社会价值。在“双碳”目标与金融转型的大背景下,2025年是华能信托的重要节点,更是其以专业铸信任、以责任护未来的新起点。

【纠错】 【责任编辑: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