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马尼拉10月12日电 记者手记|“咸面包”的香气里,有一扇认识中国的窗口
新华社记者聂晓阳
菲律宾马尼拉大都会区奎松市一条普通街道上,有一家老面包坊。铺面看似寻常,却被当地媒体称为“最接地气的智库”。这就是因举办过数百场论坛而在当地知名的“卡穆宁”面包坊。
十年前,《菲律宾星报》资深评论员、专栏作家李天荣在这里发起“咸面包论坛”。自创办以来,论坛已举办数百场活动,议题涵盖政治选举、社会民生、气候变化等,其中三分之一以上议题与中国相关。
这里常常迎来议员、政府部长、学者和媒体记者,也有普通市民参加论坛。来自中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在这里与菲律宾同行对话。“卡穆宁”面包坊已成为菲律宾民众了解中国的一扇独特窗口。
咸面包是菲律宾最常见的早餐食物之一,被称为菲律宾的“国民面包”。李天荣说,它象征着温暖和共享,“一杯咖啡、一块面包、几把椅子,就能让大家平等交流”。
在这里,不同身份的人讲述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一名在中国任教13年的菲律宾老师回忆说,她在中国看到的不仅是科技发展,更有中国民众的日常美德与开放胸怀。在中国经商多年的菲律宾商人分享中国移动支付、外卖和共享单车的便利,在他看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政府既有充分的引导,又给予(市场)足够的自由”。
记者注意到,每当嘉宾讲到有关中国的最新见闻时,台下听众常常发出一连串“哇”的惊叹声。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个被西方叙事刻意虚化的中国形象,开始变得真实且立体。
“我们要打破单一叙事,还原彼此的真实。”李天荣说,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越来越多有关中国的议题被带入菲律宾的公共讨论。
菲律宾前参议员妮基·科塞滕是论坛的常客。她表示,在菲律宾,真实的中国被西方媒体的偏见所掩盖,“每次到中国都让我大开眼界”。
李天荣说:“我希望在咸面包的温热香气中,一个国家能重新认识另一个国家。”